山有扶苏

       现在,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山有扶苏的问题,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。关于山有扶苏的讨论,我们正式开始。

1.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,鸳鸯于飞,毕之罗之”是什么意思?

2.国风·郑风·山有扶苏赏析

3.山有扶苏隰有荷华.出自哪里

4.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.出自哪里

5.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读音是什么?

6.山有扶苏什么意思山有扶苏的释义

山有扶苏

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,鸳鸯于飞,毕之罗之”是什么意思?

       前两句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”含义是:山上有茂盛的扶苏,池里有美艳的荷花。

       后两句“鸳鸯于飞,毕之罗之”含义是:鸳鸯双双轻飞翔,遭遇大小罗与网。

       这句话的前两句出自于《诗经-国风》,而后两句则是出自于《鸳鸯》。

       国风·郑风·山有扶苏

       先秦:佚名

       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

       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,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

       译文

       山上有茂盛的扶苏,池里有美艳的荷花。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,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。

       山上有挺拔的青松,池里有丛生的水荭。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,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。

       鸳鸯

       先秦:佚名

       鸳鸯于飞,毕之罗之。君子万年,福禄宜之。

       鸳鸯在梁,戢其左翼。君子万年,宜其遐福。

       乘马在厩,摧之秣之。君子万年,福禄艾之。

       乘马在厩,秣之摧之。君子万年,福禄绥之。

       译文

       鸳鸯双双轻飞翔,遭遇大小罗与网。祝福君子万年寿,福禄一同来安享。

       鸳鸯相偎在鱼梁,喙儿插进左翅膀。祝福君子万年寿,一生幸福绵绵长。

       拉车辕马在马房,每天喂草喂杂粮。祝福君子万年寿,福禄把他来滋养。

       拉车辕马在马槽,每天喂粮喂饲草。祝福君子万年寿,福禄齐享永相保。

扩展资料:

       国风·郑风·山有扶苏赏析

       全诗共二章,均借草木以起兴。山有扶苏, 隰有荷华,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,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,低谷的花,并未见一人。

       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,因为在《诗经》中,“山有…...,隰有......”是常用的起兴句式。

       如《邶风·简兮》‘中有:“山有榛,隰有苓”,《唐风·山有枢》中有“山有枢,隰有榆”,“山有漆,隰有栗”等。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。清代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说 :“ 诗非兴会不能作,或因物以起兴, 或因时而感兴,皆兴也” ,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,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,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。

国风·郑风·山有扶苏赏析

       前两句出自《诗经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

       山有扶苏①,隰有荷花②。不见子都③,乃见狂且④。

       山有乔松⑤,隰有游龙⑥。不见子充⑦,乃见狡童⑧。

       注:

       ① 山:陆地上隆起高耸的部分。扶苏:树木枝条四布貌。一说:扶苏树。苏:通“疏”。《说文》:“山,有石而高。”又“扶疏,四布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吕览》,树肥无使扶疏,是则扶疏为大木枝柯四布。”

       ② 隰﹙xí﹚:洼地。低湿之地。荷:荷花。华:通“花”。毛《传》:“下湿曰隰。”

       ③ 乃:却,转折连词。子都:古代美男子的称谓。子,男子之美称。毛《传》:“子都,世之美好者也。狂,狂人也。且,辞也。”

       ④ 狂:粗狂之人。且﹙jū﹚句末语助词。狂且:狂愚之人。郑《笺》:“人之好美色,不往睹子都,乃反往睹狂丑之人。”孔《疏》:“狂者,狂愚之人。”马瑞臣《通释》:“狂、且亦二字同义,‘且’当为‘亻且’字之省借。《说文》:‘亻且,拙也。’亻且狂,为狂行拙钝也。”

       ⑤ 乔:高大。一说:枯槁。松:松树。一说:马尾松。孔《疏》:“山上有乔高之松木,隰中有放纵之龙草。”《说文》:“乔,高而曲也。”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:“桥,本亦作乔,毛作桥。王云:高也”

       ⑥ 游:枝叶舒展貌。龙:红草,水荭。一名马蓼,叶大而赤白色。毛《传》:“松,木也。龙,红草也。”郑《笺》:“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。”朱熹《集传》:“上竦无枝曰桥,亦作乔。游,枝叶放纵也。”

       ⑦ 子充:古代美男子的称谓。同一恋人,实为所见男子。毛《传》:“子充,良人也。”王先谦《集疏》:“子充者,子,男子之美称。孔《疏》:‘充,实也,言其性行充实。’故曰子充。《孟子》云:‘充实之谓美。’子充谓性行之美也。”

       ⑧ 狡:狡狯,狡猾。郑《笺》:“狡童,有貌而无实。”朱熹《集传》:“狡童,狡狯之小儿也。”

       后两句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鸳鸯》

       鸳鸯于飞,毕之罗之。君子万年,福禄宜之。

       鸳鸯在梁,戢其左翼。君子万年,宜其遐福。

       乘马在厩,摧之秣之。君子万年,福禄艾之。

       乘马在厩,秣之摧之。君子万年,福禄绥之。

山有扶苏隰有荷华.出自哪里

       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

       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,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

       《山有扶苏》为《郑风》的第十首。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,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,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,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。《毛诗序》说,“刺忽也。所美非美然。”郑玄笺说:“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”,“扶胥之木生于山,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。荷花生于隰下,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。此言其用臣颠倒,失其所也。”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,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。今人陈子展《诗经直解》以为“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。‘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’,犹云‘燕婉之求,得此戚施’也”。高亨《诗经今注》以为这诗写“一个姑娘到野外去,没见到自己的恋人,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。”二说似乎都较牵强。程俊英《诗经译注》说:“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。”有一定道理。而宋儒朱熹则认为《山有扶苏》是“*女戏其所私者。”此说倒比较接近诗旨。所谓“戏”,即俏骂之意。至于称诗中女主人公为“*女”,完全出于道学家的偏见,因为在他看来,《郑风》中的所有恋爱诗都是“*奔之诗”。今人袁梅《诗经译注》“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,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”之类的说法,即脱胎于朱熹之说,但扬弃了朱说的糟粕。

       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,读者不妨作这样的想像: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,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。姑娘早早就来了,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。最后,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,姑娘心里当然很高兴,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: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,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!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,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!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,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,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,更能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。小儿女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
       至于诗中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”和“山有桥松,隰有游龙”这四句,读者大可不必当真,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照。在《诗经》中,“山有?,隰有?”是常用的起兴句式。如《邶风·简兮》中有“山有榛,隰有苓”;《唐风·山有枢》中有“山有枢,隰有榆”、“山有漆,隰有栗”等。清朝的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说得好:“诗非兴会不能作。或因物以起兴,或因时而感兴,皆兴也。”姚际恒在《诗经通论》中也说:“兴者,但借物以起兴,不必与正意相关也。”此诗中的起兴就属于这种性质。当然,无论是高山上长的扶苏树、松树,还是水洼里盛开的荷花、红蓼,这些美好的形象,从烘托诗的意境的角度看,还是很有作用的。

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.出自哪里

       出自先秦时期《诗经》中的《国风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,作者未知,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、俏骂的诗歌。

       原文如下:

       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

       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,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

       译文如下:

       山上有茂盛的扶苏,池里有美艳的荷花。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,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。山上有挺拔的青松,池里有丛生的水荭。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,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。

扩展资料:

       创作背景

       这首诗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,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(郑庄公之子)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,郑昭公三次拒绝,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。

       所以诗文指出,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,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,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,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。

       作品赏析

       全诗共二章,均借草木以起兴。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“;”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“,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,低谷的花,并未见一人。

       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,因为在《诗经》中,“山有?...,隰有......”是常用的起兴句式,如《邶风·简兮》‘中有:“山有榛,隰有苓”,《唐风·山有枢》中有“山有枢,隰有榆”,“山有漆,隰有栗”等。

       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,清代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说:“诗非兴会不能作,或因物以起兴,或因时而感兴,皆兴也”,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,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,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。

       百度百科——山有扶苏

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读音是什么?

       出自先秦时期《诗经》中的《国风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,作者未知,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、俏骂的诗歌。

       原文如下:

       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

       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,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

       译文如下:

       山上有茂盛的扶苏,池里有美艳的荷花。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,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。山上有挺拔的青松,池里有丛生的水荭。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,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。

扩展资料:

       创作背景

       这首诗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,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(郑庄公之子)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,郑昭公三次拒绝,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。

       所以诗文指出,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,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,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,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。

       作品赏析

       全诗共二章,均借草木以起兴。“山有扶苏, 隰有荷华“;”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“,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,低谷的花,并未见一人。

       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,因为在《诗经》中,“山有…...,隰有......”是常用的起兴句式,如《邶风·简兮》‘中有:“山有榛,隰有苓”,《唐风·山有枢》中有“山有枢,隰有榆”,“山有漆,隰有栗”等。

       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,清代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说:“诗非兴会不能作,或因物以起兴,或因时而感兴,皆兴也”,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,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,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。

       百度百科——山有扶苏

山有扶苏什么意思山有扶苏的释义

       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”这句诗出自《诗经》的《国风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,读音是:shān?yǒu?fú sū , xí?yǒu?hé?huā。

作品原文:

《国风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

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

       山有桥松,隰有游龙。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

白话译文:

山上有茂盛的扶苏,池里有娇美的荷花。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,偏遇见你这轻狂之人。

       山上有挺拔的青松,池里有丛生水荭。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,偏遇见你这狡狯少年。

词句注释:

       ①扶苏:树木名。一说桑树。

       ②隰(xí):洼地。华(huā):同“花”。

       ③子都:古代美男子。

       ④狂且(jū):行动轻狂的人。毛传:“狂,狂人也。且,辞也。”

       ⑤桥:通“乔”,高大。

       ⑥游龙:水草名。即荭草、水荭、红蓼。

       ⑦子充:古代良人名。

       ⑧狡童:姣美的少年。一说为狡狯的少年。

作品赏析:

全诗共二章,均借草木以起兴。“山有扶苏, 隰有荷华“;”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“,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,低谷的花,并未见一人。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,因为在《诗经》中,“山有…...,隰有......”是常用的起兴句式,如《邶风·简兮》‘中有:“山有榛,隰有苓”,《唐风·山有枢》中有“山有枢,隰有榆”,“山有漆,隰有栗”等。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,清代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说:“诗非兴会不能作,或因物以起兴,或因时而感兴,皆兴也”,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,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,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。

“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”,这两句是赋,为女子的调笑之辞。“至于子都,天下莫不知其姣也”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。“子都”,似为传说中古代美男子名,这里泛指俊美的男子。有论者认为“都“姝”古本双声,都”为“姝”的假借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姝,美也”,故子都就是子美。女子称所爱为“狂且”,与美男子“子都”对举,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,偏说对方非己所爱,心爱叫冤家,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。

第二章是叠章,开头两句仍以草木起兴引起下文。“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”反复调侃,加强语势,感情也层层递进。“子充”泛指美男子。论者认为“充”,古韵在东部,姝”,古韵在区部,区东可以对转,“充”即“姝”的对转,故子充与子都实为同指。始为“子都”,此为“子充”,重章叠句,整饬中有变化,更显得错落有致。

少女对心上人主动发起调笑戏谑,可以想象,被调侃的男子绝不会甘拜下风,当有回敬。妙语如珠,往来应答,场面应十分热烈,气氛也极为活跃,少男少女率真爽朗的性格及欢快健康的戏剧性场面,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。

创作背景:

       《毛诗序》以为:“《山有扶苏》,刺忽也,所美非美也,”也就是说,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,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(郑庄公之子)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,郑昭公三次拒绝,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。所以诗文指出,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,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,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,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。

另一种说法是,此诗并非为讽刺郑昭公而作,“郑风”在历史上被当作“靡靡之音”的代名词,当时郑国男女的交往是比较开放和自由的。诗中的“狂且”、“狡童”并不是真实意义的讽刺,而是一种开玩笑式的嬉闹。袁梅《诗经译注》“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,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”。崔述《读风偶识》:“昭公为君,未闻有大失道之事。君弱臣强,权臣擅命,虽诚有之,然皆用自庄公之世权重难移,非己之过。厉公欲去祭仲,遂为所逐。文公欲去高克而不能,乃使将兵于河上而不召。为昭公者,岂能一旦而易置之?此固不得以为昭公罪也。如果郑人妄加毁刺,至目君为狡童,悖礼伤教,莫斯为甚。”以为此诗是讥刺郑昭公忽的,就有失牵强。

名家点评:

清·牛运震:“比物点衬鲜泽,此以扶苏兴狂且,以荷华兴子都也又“此以桥松兴子充,以游龙兴狡童也。”

近代·陈子展《诗经直解》:“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。‘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’,犹云‘燕婉之求,得此戚施’也”?

佚名《山有扶苏》原文及翻译赏析

       1、山有扶苏的意思:山上有茂盛的扶苏。

       2、此句出自诗经中《山有扶苏》。

       3、原文:

       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

       山有桥松,隰有游龙,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

       4、译文:

       山上有茂盛的扶苏,池里有美艳的荷花。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,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。

       山上有挺拔的青松,池里有丛生的水荭。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,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。

       山有扶苏原文:

        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,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

山有扶苏翻译及注释

        翻译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,池里有美艳的荷花。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,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。山上有挺拔的青松,池里有丛生的水荭。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,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。

        注释 1扶苏:树木名。一说桑树。2隰(xi席):洼地。华:同「花」。3子都:古代美男子。4狂:狂妄的人。且(jū居):助词。一说拙、钝也。5桥:通「乔」,高大。6游龙:水草名。即荭草、水荭、红蓼。7子充:古代良人名。8狡童:姣美的少年。

山有扶苏鉴赏

        《山有扶苏》为《郑风》的第十首。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,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,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,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。《毛诗序》说,「刺忽也。所美非美然。」郑玄笺说:「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」,「扶胥之木生于山,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。荷花生于隰下,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。此言其用臣颠倒,失其所也。」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,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。今人陈子展《诗经直解》以为「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。『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』,犹云『燕婉之求,得此戚施』也」。高亨《诗经今注》以为这诗写「一个姑娘到野外去,没见到自己的恋人,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。」二说似乎都较牵强。程俊英《诗经译注》说:「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像而发牢骚的诗。」有一定道理。而宋儒朱熹则认为《山有扶苏》是「 *** 戏其所私者。」此说倒比较接近诗旨。所谓「戏」,即俏骂之意。至于称诗中女主人公为「 *** 」,完全出于道学家的偏见,因为在他看来,《郑风》中的所有恋爱诗都是「*奔之诗」。今人袁梅《诗经译注》「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,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」之类的说法,即脱胎于朱熹之说,但扬弃了朱说的糟粕。

        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,读者不妨作这样的想像: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,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。姑娘早早就来了,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。最后,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,姑娘心里当然很高兴,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: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,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!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,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!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,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,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,更能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。小儿女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至于诗中「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」和「山有桥松,隰有游龙」这四句,读者大可不必当真,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照。在《诗经》中,「山有……,隰有……」是常用的起兴句式。如《邶风·简兮》中有「山有榛,隰有苓」;《唐风·山有枢》中有「山有枢,隰有榆」、「山有漆,隰有栗」等。 清代 的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说得好:「诗非兴会不能作。或因物以起兴,或因时而感兴,皆兴也。」姚际恒在《诗经通论》中也说:「兴者,但借物以起兴,不必与正意相关也。」此诗中的起兴就属于这种性质。当然,无论是高山上长的扶苏树、松树,还是水洼里盛开的荷花、红蓼,这些美好的形象,从烘托诗的意境的角度看,还是很有作用的。

山有扶苏赏析二

        全诗共二章,均借草木以起兴。「山有扶苏, 隰有荷华「;」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「,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,低谷的花,并未见一人。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,因为在《诗经》中,「山有…...,隰有......」是常用的起兴句式,如《邶风·简兮》『中有:「山有榛,隰有苓」,《唐风·山有枢》中有「山有枢,隰有榆」,「山有漆,隰有栗」等。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, 清代 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说:「诗非兴会不能作,或因物以起兴,或因时而感兴,皆兴也」,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,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,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。

        「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」,这两句是赋,为女子的调笑之辞。「至于子都,天下莫不知其姣也」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。「子都」,似为传说中古代美男子名,这里泛指俊美的男子。有论者认为「都「姝」古本双声,都」为「姝」的假借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「姝,美也」,故子都就是子美。女子称所爱为「狂且」,与美男子「子都」对举,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,偏说对方非己所爱,心爱叫冤家,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。

        第二章是叠章,开头两句仍以草木起兴引起下文。「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」反复调侃,加强语势,感情也层层递进。「子充」泛指美男子。论者认为「充」,古韵在东部,姝」,古韵在区部,区东可以对转,「充」即「姝」的对转,故子充与子都实为同指。始为「子都」,此为「子充」,重章叠句,整饬中有变化,更显得错落有致。

        少女对心上人主动发起调笑戏谑,可以想像,被调侃的男子绝不会甘拜下风,当有回敬。妙语如珠,往来应答,场面应十分热烈,气氛也极为活跃,少男少女率真爽朗的性格及欢快健康的戏剧性场面,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。

山有扶苏创作背景

        《毛诗序》以为:「《山有扶苏》,刺忽也,所美非美也,」也就是说,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,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(郑庄公之子)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,郑昭公三次拒绝,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。所以诗文指出,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,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,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,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。

        另一种说法是,此诗并非为讽刺郑昭公而作,「郑风」在历史上被当作「靡靡之音」的代名词,当时郑国男女的交往是比较开放和自由的。诗中的「狂且」、「狡童」并不是真实意义的讽刺,而是一种开玩笑式的嬉闹。袁梅《诗经译注》「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,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」。崔述《读风偶识》:「昭公为君,未闻有大失道之事。君弱臣强,权臣擅命,虽诚有之,然皆用自庄公之世权重难移,非己之过。厉公欲去祭仲,遂为所逐。文公欲去高克而不能,乃使将兵于河上而不召。为昭公者,岂能一旦而易置之?此固不得以为昭公罪也。如果郑人妄加毁刺,至目君为狡童,悖礼伤教,莫斯为甚。」以为此诗是讥刺郑昭公忽的,就有失牵强。

        诗词作品:山有扶苏 诗词作者: 先秦 佚名 诗词归类:诗经、爱情

       好了,关于“山有扶苏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“山有扶苏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了解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